当前位置:首页> 新闻中心> 行业新闻

亮眼!筑牢全球化工大国地位!六点说明“十四五”石化行业发展情况!

时间:2025-10-09 15:26 来源:MCE组委会 点击:

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在“十四五”期间(2021-2025年)取得的亮眼成绩,概括而言就是行业整体越来越强,规模、技术、绿色发展、国际合作,都有实实在在的进步,让我国“全球化工大国”的地位更稳了。以下六点说明“十四五”石油化工行业发展情况:

一、行业规模大了,赚到更多钱了,“家底”更厚了

“十四五”期间,石油化工企业数量、收入、利润都明显增加,到2024年底,规模以上企业超3.2万家,全行业收入16万多亿元,比2020年多了近一半;像乙烯、化肥、轮胎这些常用的大宗化工品,产量一直是全球第一。能源保障也更敦实了:2024年原油产量超2亿吨(连续3年达标),天然气产量涨了3成多(连续8年每年多产百亿立方米),输油气的管道总里程破20万公里。企业竞争力更强了,2024年有11家中国化工企业进了“全球化工50强”(首次突破10家),还有上千家专注细分领域的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创新和抗风险能力都更强。

二、产业结构更“高端”,科技赋能产品提升附加值

以前化工行业可能更多做基础产品,现在慢慢往“精细化、高端化”转变;炼油企业更集中、效率更高,千万吨级的大炼厂从33家增加到36家,占全国炼油能力的一半多;高端化工材料能自己造了,如芯片需要的超纯净电子化学品、特种工程塑料,还有功能膜、弹性体,自给率超过80%,实现进口替代;更实用的产品也增多了,像高效的水溶肥、低毒的农药,市场份额越来越大,既好用又环保。

三、智能化、数字化助力行业突破“卡脖子”难题

“十四五”期间,行业搞出了不少关键技术:比如能耐高温的特殊复合材料、超深油气井的钻井技术,解决了以前依赖国外的“卡脖子”问题,还支撑了很多大能源项目落地;实现大型装备国产化——全球最大的3000吨级加氢反应器、150万吨级乙烯的核心设备;行业44家企业成了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单位,主要生产装置的自控率超90%,还建了59个智能示范工厂,用大数据、AI这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。

四、节能减排、绿色环保,循环利用做得更好

行业不再是“高污染、高耗能”的印象:废物利用效率提高了,比如磷石膏(化工废料)的利用率从45%涨到65%,工业用水重复用的比例达93%,在世界上都算领先;废塑料也能“回收-再生-再利用”,形成了循环链条;能耗和污染降下来了,炼油、乙烯这些产品的单位能耗降了2%-6%,挥发性有机物(VOCs,一种污染物)的去除率超90%,危险废物100%规范处理,还有很多园区和企业承诺做好环保和安全。

五、产业布局更合理,企业扎堆形成“集群优势”

大化工项目更集中在合适的地方:比如沿海的环渤海湾、杭州湾等区域,炼油和乙烯产能占全国的1/3到2/5,形成了5个世界级的石化产业集群;内蒙古、宁夏这些地方的煤化工基地也很有特色,煤制油、烯烃的产能占全国大半,区域优势更明显;化工园区也更专业了,全国722家认定的化工园区,产值占全行业65%以上,危险化学品企业都搬进园区,安全和环保管理更规范。

六、国际合作更深入,“引进来”也“走出去”

一方面,国外大化工企业都来中国投资——比如埃克森美孚、巴斯夫在惠州、湛江投了几百亿建基地,科思创、朗盛等把中国当重要生产基地或亚太总部,中国市场成了它们的“增长引擎”;另一方面,中国化工企业也去国外发展——比如中石化、中石油和卡塔尔、圭亚那、巴西这些国家合作开发油气资源,还在哈萨克斯坦、俄罗斯建化工项目,既增强了自己的国际竞争力,也给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添了力。(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资料整理而成)